CTO:迎接新一代IT基础设施架构,你准备好了吗?

 

在我们的上篇博客中, 我们建议华为应该集中火力在超融合系统上。这是怎么样的背景呢?到底什么是超融合系统?超融合系统有什么独特的价值?为什么CTO和技术主管现在就需要对超融合系统开始进行技术评估、测试、引进等等。鉴于目前相关的中文材料并不多,本文就做些基本介绍,也提出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

首先,什么是超融合系统?
超融合系统,其相应的英文原名是Hyperconvergence Integrated Systems (HCIS), 或者 Hyperconverged Infrastructure (HCI)。每一个数据中心中,核心的服务器和存储设备原来是硬件上独立存在的,通过存储交换机连接起来。相应的软件管理,像存储管理、虚拟化主机管理也是独自运行。超融合系统就是在硬件设计上就把原来的服务器、存储设备、存储交换机设计为一体,同时其管理软件进行一体化集成和优化,原来分散式的服务器、存储系统在硬件、软件上融合为一体的系统。

超融合系统目前处于什么阶段?
对许多CTO和技术主管来说,超融合系统还是个新名称。实际上自从创新型企业Nutanix 在2011年推出第一套超融合系统,至今已经有六年的历史。目前惠普企业(HPE)、思科、EMC都已经在这个领域有成熟的产品。同时可喜的是,联想和华为在这个领域已经紧跟世界前沿技术潮流,开发出自己的有相当竞争力的产品。目前的客户采纳还处于先期阶段,CIO2020预测在下一个五年内将会大幅度增长。

超融合系统能带来什么价值?
对于许多大中型企业中的首席信息官、IT经理人、技术骨干,都面对着一个共同困境和痛点,这就是不断 老化的IT基础设施。尤其是服务器、 中央存储设备这些核心设备系统的老化,需要不断地进行更新、整合。因为这些核心基础设施支撑的企业关键应用需要不间断地运行,所以底层基础设施牵一动百。整合、扩容、维护、更换、升级都是看起来容易,实际做起来相当困难。
这些困境通过公有云可以少部分地外包出去。 但是对于核心应用系统依托的IT基础设施, 以及内部建设的内部云, 如何改造老化的IT基础设施,,如何简化、减少复杂性,这些问题都始终存在。 每隔三到五年, 也同样面临扩容、更换等。
存储集中化,主机系统虚拟化已经解决了不少信息技术主管的心头之痛。使得底层基础设施的更换和过去相比已经平滑了许多。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一代IT基础设施,,超融合IT基础设施, 融合服务器, 存储设备, 存储交换机, 一体, 硬件上集成, 更主要的是管理软件上的集成与优化,更加地 简化,、高效。
目前还有些行业趋势,比如软件定义的存储、网络、数据中心(SDS,SDN,SDDC)还有闪存的高性能正在替换机械硬盘。 这些趋势力量聚合在一起,都在促使超融合系统广阔的前景。

如何选择厂商?
对于超融合IT基础设施厂商分析图, 专业的分析企业gartner和 forrester 都提供了厂商分布图,这个对中国的IT主管始终是个很好的参考资料。但是这些知名的分析企业推出的报告对中国CIO往往存在着不少致命的缺陷。首先就是不少中国厂商并不在这个名单上面,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们的产品不值得考虑。还有就是有许多优秀的企业和产品,但是他们相对小,在国内都没有设点,缺乏本地支持能力。面对这种情景,cio2020 针对中国的决策者提供独特的市场分析工具和厂商、产品、方案分布图,这是一个值得参考的。
目前在超融合系统上领先的是老牌的IT大腕,像惠普企业、思科、EMC、NETAPP, 创新型企业Nutanix、Simplivity等等,联想与华为首次进入竞争者行列。
CIO2020 建议选取这三家作为评估候选:首先是惠普企业(HPE),惠普企业本身在这个领域就强,同时有大量的原服务器、存储设备的客户基础,最近正在完成收购Nimble、Simplivity,从各方面都已经确定了优势,它还有着一贯的卓越服务口碑。其次,CIO2020也强烈 推荐联想和华为。建议CIO、CTO选取这三家进行功能比较,评估实际实现与理想功能间的差距。制定符合你的需求,详细的产品与厂商选择与评估细节标准,具体细节也可与我们联系。

下一步的行动?
我们的建议是:不要抗拒新的技术和潮流。
想想几年前本博客对云技术兴起和预测相关文章,大家可以翻回去验证一下当时我们的种种分析和预测是否得到应验。 也有不少CIO/CTO害怕成为“小白鼠”式的实验牺牲品,在公司里成为千夫所指,万人唾骂,这些都是不必要的误解。实际上,可以说绝大多数成功的IT经理人都是勇于引进新系统,成功者始终与先行者为伴。
也有些人说超融合系统并没有什么新的东西,超融合系统带来的各种价值是很明显的,同时引入超融合系统不需要一部到位,可以是逐步过渡, 整合旧的系统, 减少维护合同费用, 减少耗电量、 减少机架占用空间、 TCO。 性能得到提升,维护费用,维护人员,计划外宕机时间减少,目前整体市场正在开始。
CIO、CTO、技术主管首先需要的是技术概念学习,然后引入在测试系统、开发系统、非核心应用上,最后是考虑迁移相关的关键性生产系统。现在已经是应该开始行动的时候! 这是因为从大的格局看,未来的总体趋势是:首先数据中心逐渐精简、规模缩小 ,其次是共享数据中心,私有云与公用云混合环境。

超融合系统可以扮演着一个关键的角色,达到更高程度的集成和管理自动化,直接减少能源消耗,机架空间、IT管理人员。不再为不断地宕机、救火行动消耗大量人力精力。把更多的投入、人力解放出来,关注在与企业业务直接关联的应用系统,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

华为云能赶超阿里云吗?

 

王者风范

在不久前的华为第十四届全球全球分析师大会中上,是个很好的机会来了解行业趋势以及华为的未来战略动向, 这个大会的规模和影响力都相当大,汇集了来自全球的500多名行业分析师,以及信息与通信科技、互联网、金融投资、媒体等行业有影响力的专家。
“塑造云时代,共启数字化之路”, 在全球的ICT行业自身的变革、重组,同时在颠覆变革其他行业,中国的云市场在快速地增长,数字化转型在各个行业不断地深入,这是个正确的,及时的大会主题!
作为中国的信息通信行业的行业领袖以及在全球的竞争舞台上,通过“与狼共舞”而成长起来的强者, 华为的每一个战略思维、战略认知阐述、每一个战略行动的推出都会引起业界的强烈反响。

大会中透露的华为在未来的许多举动,比如“8年助力20亿人接入互联网”,投资2亿美元新建15个OpenLab,都反映出华为作为行业老大,对未来趋势的理解和洞察,以及开拓进取的不断创新的,与行业伙伴一起构建一个开放、合作、共赢的良好生态,已经不是仅仅为了华为自身的发展,而且承担起了中国及世界发展的重要责任,这个是值得钦佩和赞赏的!

华为云 VS 阿里云

大会中提出了一个令与会者振奋,但是仔细想想令行家们相当疑惑的目标, 华为提出要在三年内,在公有云领域超过阿里云。
针对这个雄心勃勃的。目标,华为的高管们做了详细的解释:
“当前在公有云的线上市场,华为和行业标杆亚马逊相比还落后比较多,与阿里相比也是有差距的。华为是有技术积累的,只是缺乏落点在针对中小企业行业应用”
“云计算1.0时代,云上主要是互联网公司,生于云的企业没有数据迁移的障碍。而在云2.0时代,传统企业要实现数字化转型纷纷走向云端,则必须跟生产系统结合在一起,需要服务提供者更熟悉行业业务,帮助客户做迁移,完成云的转换。面对需求的变化,在这个层面上华为和互联网公司属于同一起跑线。”

我们认为,华为的这项战略行动是在错误的战场上选择了一个错误的对手。华为各位高管的解释也反映出华为在海外信息通信市场能够与狼共舞,不断告捷,战胜思科等国际巨头,然而回到本土市场,对国内的云市场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认识是相当模糊而且缺乏深度的。

中国市场到底有什么样的复杂性?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的公有云市场获得快速的发展,目前在中国公有云市场上的领先者是阿里云(Aliyun)与微软云(Azure)。阿里云得益于阿里巴巴既有的大量中小企业客户群,他们没有现有IT系统的包袱,在公有云上快速地新建系统或者迁移既有的自建系统。而微软云主要得益于其大量的微软产品客户群,迁移到云端的平滑性,同时微软拥有强大的系统技术支持能力。华为并不具备这些优势,实际上中小企业从来就不是华为所擅长的领域。
华为的优势在于电信级的企业IT客户群,而中国的企业IT更倾向于建立企业私有云,华为在未来几年真正应该发力的点就在于协助企业IT建立私有云,同时也主推目前已经能和国际一流厂商同台较量的下一代IT基础设施 ,超融合服务器系统( Hyper-converged Infrastructure),我们会有另外专门的分析报告,详细分析华为在这领域的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和发达国家的云市场相比,目前的中国云市场还是处于相对很小但在快速发展的阶段。相对而言在中国的企业私有云发展空间相当大,而且是华为有优势、有能力的领地。尽管在这个领域华为会遇到强劲的一流对手,比如惠普企业、戴尔、IBM。但是利用主场优势,尤其是国家的信息安全政策,最主要的是华为在电信领域的已经建立竞争优势,华为获得突破,赢得市场领头地位的可能性相当大。华为提出要在三年内超过阿里云,似乎有点“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架势,这个想法是可以有的,但是不要忘了现在的这个“碗”比“锅”大得多。

任正非: “决策必须在能听得到炮火的地方做出!”

“中国首席信息官智库”运用多种领先的市场研究和数据分析方法,在多次市场调查报告都显示中国的私有云建设还处于谨慎发展过程中,公用云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主要是中小企业,小型创业企业,大企业的非核心关键生产应用。在目前要说服大批大企业的关键核心生产系统要迁移到公有云,不仅是南辕北辙,完全是厂商以自己的愿望出发的单相思,丝毫看不出是真正以客户为中心,从客户的角度感受问题,解决问题。
“华为云能在三年内赶超阿里云吗?“
我现在真的不知道,答案三年后看很快就能知道了。我只知道这样的战略认识、战略决策肯定是在华为豪华的会议室里做出的,而不是在“听得到炮火的前线”!

本文作者: 周华胜 (thomas.zhou@cio2020.com)
是“中国首席信息官智库“创办人,首席分析师。 文中部分观点摘自“中国首席信息官智库”的独家报告“2017中国云市场战略分析报告”,作者将要推出的后续文章是:
颠峰对决: 微软云还是阿里云?
CTO: 迎接新一代IT基础设施架构